卡片盒笔记和思维导图,都是尽量不设边界:
- 卡片盒笔记不设内容边界,不对内容强行分类
- 思维导图不对结构设定边界,随时都能根据金字塔原理的不同思维方式,方便地调整结构、顺序,建立关联。
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集中式、金字塔式的信息管理方法,更适合基于树形结构,进行知识间层级和逻辑关系的验证与整合,便于成文和对外展示。
对于知识管理(PKM),特别是学习前期的信息收集阶段,知识/笔记位置是分散的,时间是零碎的,这与思维导图的特性是相悖的。
如果笔记强行统一到一个思维导图(比如xmind文件)里:
- xmind文件长期处于打开状态,容易误操作,文件体积过大
- 随着内容的积攒,很难快速地浏览特定内容或者调整节点位置
- 茂密的树结构会给人压迫感
但如果分散到多个xmind文件,就无法高效地与其他xmind或者文档的知识点进行直观地关联。
可见不管是集中于单文件,或者多文件,面对知识管理场景时,思维导图地种种不便都会明显消解收集信息的动力。
卡片盒笔记(logseq)这种松耦合(基于tag)的反倒更适合,这类双链笔记更容易关联和浏览,天然适合网状结构的信息组织形式。
将知识都收集到logseq,做好知识点之间的关联(tag),然后通过不同的关联(tag)页,获得特定知识点的集合——可以作为整理思维导图的切入点。
因此,比较推荐的分工:先通过卡片盒笔记积累知识,然后深度思考和最终呈现的时候,再整理输出成思维导图。
发表评论